和俄做生意,中企被骗上亿人民币,企业监管的漏洞,俄方该补一补
在俄方实施“向东看”策略后,中俄贸易显著增多了,不仅提前完成了20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,且按照这一趋势下去,在未来几年内就有望实现3000亿美元目标。但与此同时,随着总量的增加,两国贸易风险,自然而然也就多了起来。
近日,中俄两国企业在合作过程中,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。
(俄罗斯工厂库存)
据俄媒报道称,一家从事原材料贸易的中国国有企业,声称在去年年底,从俄罗斯的一家名为“地区冶金公司”的冶金厂里,购买了2000吨的铜,按照合同规定,这批货物原定是在今年五月份就交付给买家的,但是眼看日期到了,货物却仍不见踪影。
于是,中企员工就亲自赶赴俄罗斯,想要了解货物的实际情况,以及俄方工厂延迟交付的具体原因,结果到俄罗斯后才发现,叫“地区冶金公司”的工厂确实不少,但其中一个是从事废物处理、垃圾回收的;另一个,则是负责销售轧制金属产品的,根本没有冶金厂。
随后,中方人员又通过港口和航运公司对这批货物进行了调查,最终发现中方买到的所谓“铜矿”,其实是价格更低的花岗岩,物流从俄圣彼得堡出发,五月底的时候抵达了我国的宁波港,但最终目的地是土耳其。
总之,这批价值上亿人民币的货物,就这样“不翼而飞”了。
展开全文
(货运船只)
我们都知道,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,而铜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,无论是电缆、电器还是电动汽车的制造,都需要大量的铜,中国也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了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这个和中国紧邻,且有能力大量生产铜的俄罗斯,就成为了中方主要的合作伙伴。
并且由于近年来中俄关系达到新的高度,中方在同俄方做生意时,总能享受到一定的折扣和其他优惠付款条件。但同时,这也就导致在金属价格高涨的时候,有利条件会诱使中国的贸易商,在与俄方供应商尚未建立正式关系的情况下就进行交易。而这,预计也是此次中方公司上当的主要原因。
当下,中企人员表示对此感到非常震惊,但是该公司已经开始对自己,以及俄方的合同展开了进一步检查,以便追回损失。
其实,这件事情之所以发生,中企自己没有调查清楚是一方面,但同时俄方一侧也逃脱不了责任,这也透露出了俄方监管不严的问题。并且此类事情,在俄方这边发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。
(俄方报道截图)
就在近日,俄方还被爆出,有一家在2022年夏天注册的公司,在政府采购网站上,冒充政府是政府旗下的大型承包商进行招标,招标物品包括汽车、无人机、手机、笔记本电脑,甚至是武器等,短短几个月招标总额就超过了5000万卢布。
但之后调查显示,这家公司的登记地点,是阿克赛住宅楼的一套公寓内,所有交易活动则是在当地一家汽车经销店完成的,交易文件则由“总经理”阿列克谢·马纳科夫签署,但实际上整个公司只有他一名员工。
在这几个月时间里,他同供应商表示,这些采购都是国防部要进行的,所以资金交付手续比较复杂,可能会出现延误,而这些供应商出于对俄政府的信任,听信了马纳科夫的话,于是最终他们就只收到了一小部分预付款,而马纳科夫则和东西一起,消失得无影无踪了。
可以看出,两起事件的套路是非常相似的,就是先给供应商一些好处诱惑其上钩,在钱或是货物到手后,就溜之大吉。
对于俄方而言,之所以这类事件在近几年频发,主要有几方面原因。
首先是俄乌冲突影响下,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,投入到军事和安全事务中,这就在一定程度上,削弱了其对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关注和监管能力。所以这就导致在公司监管方面,原本应当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,可能因为资源的重新分配而变得松懈,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。如此一来,一些企业在监管缺失的空间里采取欺诈、逃税等违法手段,以此谋取非法利益。
(俄罗斯工厂内部)
其次,美国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经济制裁,对俄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。这些制裁不仅限制了俄罗斯与外界的正常经济交流,还抑制了俄罗斯企业的正常发展,迫使它们寻找替代的、有时候是不那么透明的商业往来方式。在这种背景下,一些企业甚至个人为了逃避制裁、维持经营,不得不走上更为秘密和迂回的道路。不幸的是,这也为欺诈和非法交易提供了土壤,增加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。
而要解决这些问题,俄方就需加强监管体系、优化资源配置,并确保关键领域免受冲突影响。这样一来,不仅可以减少国内外的欺诈事件,也能更好地对信赖俄方的中国企业负责。
评论